就像项元汴裱工图解上那个诡异的丙戌年——1286年的元代记录,
为何会出现在明万历时期的图纸上?
八月二十三日下午三时 浙江兴业银行旧址保险箱开启的瞬间,
陈年樟脑味裹着铁锈味扑面而来。天鹅绒衬垫上躺着三样物件:1. 泛银的胶卷筒,
标签写着"冯摹本显微摄影·民国廿六年"2. 折成方胜状的《中央日报》,
7年4月19日副刊登着"徐墨林征宋拓定武兰亭对照本"3. 牛皮纸袋封存的建筑图纸,
右下角钤着"梁斯诚签验"朱文印当我将胶卷扫描成电子文件时,
屏幕上的《兰亭序》突然开始自我剥离——在4000dpi分辨率下,
"神龙"半印旁浮现出徐浩补钤的全印,而褚遂良私印处的墨渍,
竟与米芾残页的缺损严丝合缝。"这是多光谱成像技术。
"赶来的浙大考古系张教授声音发颤,"你曾祖父他们早在八十年前,
就用柯达胶卷实现了类似效果!
"八月二十四日凌晨 浙江大学材料实验室我们像解尸般肢解着那张裱工图解。
当飞秒激光切开犀角封层时,质谱仪突然蜂鸣——检测到汞元素异常峰值。
"冯承素的水银铜匣!"张教授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分子结构式,"这种汞齐合金的防腐工艺,
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秘色瓷函完全一致!
"我突然想起日记里那段话:「仿《天工开物》所载秘法浇筑封存」。
原来三合土配方中的"青膏泥",正是唐代地窖用的汞合金粉末。
曾祖父在1937年埋藏时,完美复刻了贞观二十二年的封存技术。
八月二十五日晨 大禹陵考古现场探地雷达的电磁波穿透三米封土时,
我正戴着VR眼镜同步观看三维成像。突然,耳麦里传来惊呼:"锡匣内部有夹层!
热成像显示金属密度差异!"当机械臂吊起锈蚀的铜匣时,
我注意到侧壁的蟠龙纹与曾祖父日记所述"仿九成宫地窖纹饰"完全一致。
X射线扫描显示内层结构里,
藏着个火柴盒大小的暗格——那正是冯承素留给...